查看原文
其他

评论区到底有什么魔力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3-08-22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从BBS到微博、微信、短视频时代,从PC端到手机端,“刷帖先刷评论区”“我是来看评论的”越来越成为众多网友的共识。

就像一桌大餐,让人回味无穷的,有时反而是最后的甜品。评论区也成为网友不愿意错过的精彩,不少网友甚至通过评论区来判断自己是否要看正文。

图源:视觉中国




那么,评论区到底有什么魔力呢?

首先,评论区里有信息量。在互联网寻找有用有趣的信息,是很多人上网的初衷。评论区里聚集了一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网友,通过他们的评论和分享,能让信息更丰富、全面、立体。有网友比喻,看评论区就像去菜市场一个摊贩那里买东西,却听到了其他顾客“七嘴八舌”的讨论,意外获知了许多新消息。比如,旅游博主的帖子下,常会有热心网友推荐景点等;社会新闻的评论区,知情网友也当起了通讯员,自发提供线索和素材;一些专业内容的评论区,还会吸引相关专家来评论。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样的评论和分享让有效信息迅速聚集。

其次,评论区里有交流。互联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去中心化”和“互动性”,就像我们之前撰文指出的那样,“没有互动的新媒体就没有灵魂”。如果说正文像一个发布厅,那么评论区就像一个小广场,大家聚在一起畅所欲言,哪怕唇枪舌剑,观点碰撞,也达到了互动交流的目的。不少善于经营的媒体和自媒体,非常重视在评论区与网友互动,解答疑惑、插科打诨、闲聊家常,不知不觉中打造了人设,增强了用户黏性。

再者,评论区里有认同。对一个事件、一种现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些想法和观点总是渴望被认同和呼应的。在评论区找和自己相近的观点,进一步肯定自己的判断,是一个寻求认同的过程。而“互联网嘴替”等新兴名词,代表的就是这种“虽然我没有发声,但是我想说的有人替我说了”的认同感。

最后,评论区里有高手。高手在民间,高手也在评论区。有不少平平无奇的帖子和视频,因为评论区金句频出,而在全网刷屏成为爆款。甚至一些古早的电视剧和电影,也因为弹幕而引发了新一轮热潮,焕发了新生机,像《西游记》《甄嬛传》等经典电视剧,弹幕里更是不乏“十级学者”点评,让网友惊呼“评论比剧情更精彩”。有网友梳理了几大平台“神评论”“神回复”大全,这些内容或让人忍俊不禁,或让人瞬间破防,或让人深受启发,既有思想的启迪,亦有精神的慰藉。



很多人喜欢评论区,但不可忽视的是,评论区相对而言更为隐蔽,信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也较为突出。

比如,控评误导网友。虽然网友发什么评论由自己决定,但是平台呈现什么信息,主要取决于作者和平台方,由此导致不少平台账号只呈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内容,形成“信息茧房”。有的甚至出于别有用心的目的,刻意呈现负面有害信息,对网友造成误导。

又如,评论区虚假繁荣。在“流量即是收益”的诱导下,“刷评论”的现象时有出现。比如,有的流量艺人的评论区被粉丝占领,尽是吹捧之词,看似热热闹闹,却没有实际营养。有的自媒体账号通过购买“评论”、流量造假来牟取不当收益。这些评论中还有不少是机器人所为,评论内容高度雷同甚至是完全一样,有的和正文风马牛不相及。比如,有的负面新闻下甚至出现“这个真不错,我要赞一下”“必须大力支持”等评论。

再如,负面、虚假、对立信息屡禁不止。有人将生活中遭遇的不公以及由此带来的怨气发泄在评论区,发布的内容“负能量满满”;有的随意发布道听途说甚至胡乱捏造的虚假信息;有的不分青红皂白攻击谩骂,进行网络暴力。还有不少评论区夹杂着各类广告、推广甚至暴力、色情、诈骗信息。如某社交平台热搜帖子下总是可以看到一些卖惨诱导捐款的评论内容。而当评论区与“粉丝经济”“饭圈文化”相结合时,双方粉丝在评论区互骂,对立情绪溢出屏幕,有的甚至引发线下冲突。

一些媒体感慨,评论区运营和管理太难了。要么发布的内容无人问津,没人评论,要么明明发布的是正能量,却引来“嘘”声一片,要么一不小心就被错误言论钻了空子。为了避免“翻车”,一些媒体对评论区一关了之,或是只呈现百分百正确的内容。而另一面,有的社交平台和自媒体账号,认为评论就是流量,不管什么观点照单全收,甚至刻意呈现有争议、容易诱发矛盾的内容,以此来达到吸引流量的目的。

图源:视觉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评论区是发现社会舆情和公众情绪的重要场合,也是开展舆论引导的重要阵地,管好用好评论区,需要多方发力。

评论区不能成为“非法区”。国家网信办《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建立健全跟帖评论审核管理、实时巡查、应急处置、举报受理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处置违法和不良信息,并向网信部门报告。”要求各类平台压实主体责任,加强评论区管理,不让评论区成为错误观点、负面言论、诈骗信息、营销广告的传播渠道。对管理部门来说,对于屡禁不止的各类评论区乱象,应加大处理和处罚力度,对相关账号该停的停、该关的关,绝不手软。“吃瓜群众”也应明白评论区不是法外之地,提升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和判断力,不偏听偏信,避免人云亦云,不在未掌握事件全貌的情况下随意站队甚至参与网络暴力。

评论区也不能变成“无人区”。特别是对媒体来说,对待评论区不能用“一关了之”来避免“翻车”,而是要将其作为吸引关注、引导舆论,拉近与受众距离的重要阵地,安排懂得互联网传播规律的专业人员负责运营,诚恳接纳善意的批评,及时澄清模糊的认识。尽管从表面来看,运营评论区费时费力,但从效果来看,有时候评论区的一句话胜过正文的千言万语。疫情期间,深圳一位急需住院观察的孕妇因为入院需要的核酸检测报告还未出,其家属在“深圳卫健委”微信公众号留言后,很快收到“电话发我”的霸气回应,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也吸引了一波点赞和关注。

评论区更不能变成“禁声区”。加强管理不代表不尊重网友的发声、表达权,党委、政府应将评论区作为发现社情民意、疏导社会情绪的重要渠道,引导网友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畅所欲言、发表意见。尤其是在重要政策发布、重大工程启动以及突发事件引导中,善于通过评论区了解群众的关注点是什么,痛点、难点在哪里,有针对性加以引导、改进工作。比如,浙江在疫情防控期间推出的“战疫求助平台”,其实就是一个大型的评论区,媒体开设专区或者专帖,群众反映急难愁盼事项,有关部门及时介入处置,有效疏导分流了舆情。

我们期待一个个评论区小广场,既有欢笑、有温度、有思考,能疏解负面情绪,又能充盈正面力量,成为网友精神的栖息地、民间高手的聚集地、社会舆情的疏解地。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